近年來,宿遷市宿城區陳集鎮把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聚焦農業發展、農村宜居、農民富裕,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模式,激活公共空間治理“動力源”,擦亮特色農業品牌,提升鄉村振興成色,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紅利。
“今年,宿遷市宿城區陳集鎮葡萄產業種植面積超5000畝,實現掛果鮮食葡萄產量2000萬斤,產值達2億元。這都得益于鎮里開展的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标惣偢辨傞L徐寧表示。
葡萄大棚種植。圖片來源:“學習強國”宿遷學習平臺
創新農廢處置新模式,實現生態空間治理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宿遷市宿城區陳集鎮每年產生廢棄枝條達1000噸,廢棄枝條處理成為一大難題。為了攻克這一難關,陳集鎮將省級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建設和公共空間治理工作要求相結合,創新農廢處置新模式,于2021年投資建設葡萄枝條粉碎中心、氣流膜好氧發酵中心、食用菌培育中心,實現葡萄秸稈、牛糞等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再利用。同時,與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合作,利用先進的智流膜堆肥技術,粉碎葡萄廢舊枝條與鎮上牲畜養殖場產生的生物有機質混合發酵制作有機肥,對外可出售,對內可自用,真正做到“生態循環,變廢為寶”。值得一提的是,該鎮利用葡萄枝條雙線循環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被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評為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基地。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圖片來源:“學習強國”宿遷學習平臺
探索立體種植新模式,推動生產空間治理與群眾增收雙豐收。為使棚內空間規劃更加合理,宿遷市宿城區陳集鎮經省農科院和省食用菌研究所專家指導,目前在循環農業項目進行食用菌套種驗證,確定大球蓋菇為適宜品種。創新提出“棚內小循環,棚外大循環”概念,將棚內葡萄與食用菌混合種植,空中種植葡萄,葡萄枯枝葉與秸稈混合形成菌床,食用菌采摘后菌渣還田做肥料。棚外的廢舊枝條則與畜禽糞便混合,制作成有機肥。種植戶通過立體種植模式,每年從大球蓋菇種植上獲得每畝3萬元左右的額外收益,實現畝均收益翻番。
構建經營管理新模式,實現生活空間治理與集體增收雙豐收。宿遷市宿城區陳集鎮村民通過流轉土地,推動葡萄產業化發展,每畝每年能領到租金,同時通過加入循環農業項目的勞務團隊獲得工資報酬。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可以獲得50元每畝的土地管理費用。通過鎮級搭建平臺、村級監督管理,循環農業項目與專業團隊合作,將收入的30%交于鎮村用于生活空間治理的項目實施,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學習強國”宿遷學習平臺 史天杭 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