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10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學??山Y合實際,在不同學段自主選擇確定任務群學習數量。比如,在烹飪方面:第一學段(1-2年級),要參與簡單的家庭烹飪勞動,如擇菜、洗菜等;第二學段(3-4年級),學會做涼拌菜、拼盤,學會蒸、煮的方法,如加熱饅頭、包子,煮雞蛋、水餃等;第三學段(5-6年級),做2-3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還要會設計一頓營養食譜;第四學段(7-9年級),能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獨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這則“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學生要學煮飯”的話題迅速沖上微博熱搜,不少家長感慨:多年前的勞動課,如今又回來啦!
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
5月9日傍晚5:30,江蘇大學附屬小學二(1)班的李明澤同學放學回到家,放下書包,洗了手。他熟練地從冰箱里拿出了茄子、土豆、青椒,放進水池里清洗干凈,去皮、切塊切絲,又拿出兩只雞蛋敲進碗里劃散備用。打開油煙機,擰開煤氣灶頭,熱了鍋、倒進油,左手扶住鍋把,右手揮舞著鍋鏟,有板有眼、叮叮當當好一陣子,小朋友親手烹制香噴噴的紅燒茄子、火腿炒蛋和青椒土豆絲陸續端上了餐桌。
由于前幾次起油鍋被油濺了一次,李明澤的媽媽給兒子買來了透明面罩,還仔細教了他如何安全使用菜刀、天然氣、熱水等事項,孩子做菜的時候,媽媽就在一邊照應著,不時打打下手,順便淘了米,用電飯鍋燜上米飯,母子倆有說有笑,一個小時不到就開飯了。
李明澤的爸爸向記者介紹,自己和妻子平時工作和學習都很忙,家里飲食一向比較簡單,孩子打小起,自理能力就挺強也挺有主見。嘗試學習做飯炒菜是從今年開始的,到目前為止都是做的簡單家常菜,煮飯、煮餃子、煮面條、炒飯、各種菜和雞蛋炒,炒土豆絲都已經很熟練了。李明澤的媽媽笑著說,我的感受是教他做飯比自己做都累,但是從長遠考慮又是很有必要的,孩子學會做家務的好處太多了,這個過程不能心急和要求太高。對孩子具體的要求是每周至少做飯一兩次,每天中午要洗碗,無論如何每天至少要完成一項家務。對于孩子來說,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
李明澤很認真地對記者說:“我覺得做飯有點難,但是依然會努力練習,還有就是提醒其他小朋友,切洋蔥的時候雖然感覺很辣,但千萬不要閉眼睛,不然有可能會切到手?!?/p>
家務勞動,是孩子的另一個戰場
鎮江紅旗小學副校長喬蓓說:“在學校,孩子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同時也學習煮飯燉湯、修理家電、種菜養禽等。這對于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說,十分有意義?!边@些年來,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去年就提出,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放學回家后完成剩余書面作業,進行必要的課業學習,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
喬蓓說,如今,教育也正在朝著應有的樣子開始慢慢變化。從作業到課程,從家庭到學校,如今要將勞動貫穿教育的整個過程。因為當今孩子之間的競爭,不再僅僅是成績的競爭,更是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比拼。
近幾年,鎮江報業傳媒集團小記者活動中心就面向中小學生推出了各種體驗農事,親近大自然的活動。
例如,“我是農事小能手——跟著專家爺爺學蠶?!被顒?,孩子們參觀種植的各種桑樹,聽取國家級桑樹育種專家潘一樂爺爺的知識介紹,采摘桑葚,享受勞動和豐收的喜悅?;顒又行倪€組織孩子們走進常金大米基地,下田割稻子、手工打谷揚谷、撿稻穗、石臼碾米,完成了“大米的一生”研學實踐活動,體會到了秋收的喜悅和辛苦,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通過這些活動,鼓勵小記者們體驗農事勞動,學習農業科技人員的創新精神和春蠶精神。丹陽西洲村,在水稻專家、省級勞模謝桐洲的指導下,小記者們學習了稻鴨共作的科學知識,參觀了機械插秧,了解了從育苗、 插秧到軋制出米的全過程,深入了解中國傳統農耕文化,體會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日常勞動,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
記者注意到,在日常生活勞動這一項中,“整理與收納”是貫穿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勞動課程。規劃整理師、《智慧媽媽的親子整理術》的作者童潼表示,整理與收納可以培養孩子在成長中所需的諸多能力和品質。
童潼說,首先,物品的選擇,能鍛煉孩子的決斷力。人的一生中會面臨很多選擇,小到一件物品,大到未來的職業。通過對物品的選擇練習,讓孩子更加了解自己,學會思考,處理事物更加果斷。其次,物品的分類,能鍛煉孩子的邏輯能力。讓孩子學會細致地觀察,能夠迅速在諸多事物中找到內在關聯及規律,幫助理解及掌握新的知識,更有條理性。再者,物品的定位,能讓孩子學會統籌規劃。何物放置于何處,需要有嚴密的思維和整體大局觀。能夠分清事物的輕重緩急。這也是管理者的必備能力之一。此外,物品的收納,能讓孩子增強責任感。如何管理自己的物品,決定了自己將在怎樣的環境中生活,學會對自己負責;物品的擺放是否給他人帶來負擔,學會對他人負責。
當記者與童潼老師談到自己在采訪中,有極少數的家長說到自己的擔心,例如,勞動作業最后變成單純的“拍照打卡上傳”,或是一刀切地把這門課成績化、等級化、甚至應試化……童潼老師說,從“整理與收納”這門課程來說,比起孩子單方面學習,自己更呼吁家長也參與其中。通過親子整理,家長和孩子齊動手。孩子可以獲得更多的空間及整潔的環境;物品變得清晰有序,用時隨手可得,提高學習效率。而對家長來說,整理好孩子的物品,可以避免因找不到而造成的重復購買;掌握親子整理術,大大減少時間的花費和精力的付出。從負能量中解脫出來,心情愉悅,家庭關系也將更為和諧。(攝影 張丹 馬吉 戴蓉 笪偉)本報記者 笪 偉 本報通訊員 陳輝 鄒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