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查驗“好通碼”通過南通市金鑫苑小區卡口,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秩序井然:道路干凈整潔、車輛停放有序、綠化修剪別致、文明志愿者身著紅馬甲奔走穿梭……誰能想到,這是一個沒有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僅在半年前,金鑫苑小區還面臨著物業公司無奈撤出、原業委會被迫解散等窘境。這個曾經讓街道、社區頭疼的“問題小區”究竟如何在短時間內破題“逆襲”重獲新生?筆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物業撤出 “問題小區”被逼墻角思良策
金鑫苑位于市區圓融商圈附近,是個有著20多年房齡的老小區,本就面臨著基礎硬件設施老化等問題,物業費一直維持在5毛錢。原本的物業公司服務水平難盡人意,想提價居民又不肯買賬,物業繳費率始終在30%的低位徘徊,去年物業公司無奈宣布撤出,小區管理一盤散沙。
學田街道南川園社區黨委隨后積極牽頭招標,多方尋找新的物業公司,可是前來考察的人員了解到小區的現狀都頻頻搖頭。屋漏偏逢連夜雨,居民日積月累的矛盾和不信任也開始爆發,原有的業主委員會被迫解散。一時間,小區由誰來管理、該怎樣管理成了擺在每個居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
“人心散了,居民不信任外來物業公司的服務水平,對原業委會的粗放管理模式也有很大意見,公共維修基金告罄,實在太難了……”提起往事,金鑫苑業委會副主任成惠芳心情沉重,不能再這樣下去,一定得趕緊想想辦法!
關鍵時刻,社區黨委研究制定《業委會成員民主選舉辦法》,每個樓道推選出一名代表,再由樓道代表開會選舉樓長,經過艱難的推薦協商,去年11月底,以退伍軍人、原人武部退休干部施偉擔任主任的新一屆11人業委會危中思破局,以破釜沉舟的心態開始“金鑫苑拯救計劃”,確定了“不依賴物業公司、小區自治自強”的總體方針。
危中求機
業委會社區雙向發力破困局
“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小區自治是一條荊棘叢生的拓荒之路,能不能搞好,誰心里都沒底?!笔﹤ヌ寡?,“由于沒有經驗,所以我們一方面向社區求助,另一方面也號召大家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群策群力才能變通求存嘛?!背祟l繁與其他無物管小區交流取經外,在社區黨委支持下,業委會還創立了“金鑫苑業主協商群”,共同協商小區管理問題,最迫切的就是解決安保門禁、停車管理和保潔收費,不曾想出師不利。
議題一經拋出就引發了居民們此起彼伏的反對聲,看不到小區的明顯改觀,就收不上來服務所需的費用。一盆冷水澆在頭上,讓施偉倍感失望,卻也堅定了更要沉下心來服務居民的決心。沒有人服務就自己來當“救火隊員”,他發揮黨員先鋒作用,秉承軍人堅韌不拔的意志,以身作則搞衛生、做保潔,甚至自己墊錢請來保安。正是有了他的奔走感召,業委會成員和其他熱心居民都陸續參與進來,社區也及時伸出援手派遣保潔力量幫忙打掃。咬牙堅持之下,轉機終于出現。
如何建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是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課題。在去年年底的全區村(社區)“兩委”班子主題輪訓活動上,崇川區委書記胡擁軍指出,夯實小區基礎要堅持和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抓牢業主委員會、市場化物業公司、物業服務社三支力量。
受到啟發,社區黨委與業委會緊急研究相關政策法規,于今年1月正式成立了物業服務社,短暫磨合后即開展全新模式的探索管理,4個月下來成績斐然:小區292戶的服務費繳費率不僅從30%飆升至95%,網格黨支部還主動掀起互幫互助熱潮,為困難住戶墊付費用,甚至發起募捐以解燃眉之急,小區自治步入常態化運作的正軌,“問題小區”華麗變身。
將心比心
小區自治模式蹚出寬闊大道
“要把小區治理好,最重要的就是重塑小區居民對業委會的信心?!蹦洗▓@社區黨委書記倪燕一語道破玄機。作為全程關注和幫助金鑫苑開展基層自治的負責人,她親眼見證了拓荒路上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
翻開業主協商群,可以看到每一筆詳細記錄的收支賬目,每一戶的繳費情況都清清楚楚?!斑^去業委會賬務不清、權責不明的教訓讓我們十分警醒,任何時候都要繃緊公信公平這根弦,只要我們拿出誠心和決心作出改變、拿出成績,肯定能讓居民感同身受?!币宦纷邅?,成惠芳感慨良多。出臺小區管理辦法、電子化賬目收據、定期公示協商議事成果……業委會負重前行,一步一個腳印篤行了講信取義之道,越來越多的居民積極繳費,甚至志愿參與小區自治。
3月以來,隨著全區防疫升級,金鑫苑也進入管控狀態。面臨疫情考驗,居民團結一心,紛紛踴躍報名卡口志愿服務,部分居民還發揮一技之長,互相幫忙維修水電。居民沈愛武變身“快遞員”,主動幫助小區其他居民跑腿取送。得知小區高齡老人的兩個親屬分別被隔離在外,面臨無人照顧的危險,業委會副主任王群挺身而出,如親人般扛起了照護老人起居的重擔。
談到金鑫苑的未來,施偉十分樂觀,“困難沒有打倒我們,隨著問題陸續得到解決,大家對小區自治也越來越有信心,相信金鑫苑一定會變得更美麗、 更有愛!”
據學田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眼下,街道立足居民滿意、依法改造、長效管理的原則,深入探索黨建引領基層自治和物業服務社等新管理模式,依托環境提升和管理提升“雙輪驅動”,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記者李曉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