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如約而至。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旨在強調博物館擁有影響人類世界的巨大潛力和強大能力,呼吁各界共同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作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祥地,南通文博基因由來已久、綿延至今。從一座博物館到博物館群,南通各博物館之間集合力、組強力,為城市文博事業發展不斷開拓新道路、開啟新篇章。
“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南通主場活動將在南通博物苑舉辦南通市博物館聯盟成立大會、博物館奇妙夜活動等。在此期間,由全市30座博物館舉辦的30余個線下主題展覽一一獻上,相應線上展覽、知識講座、教育活動等精彩不斷。
綿延傳承之力 打造文博品牌
5月已進初夏,位于南通博物苑濠南別業的紫藤花內斂休憩,藤脈盤根錯節,郁郁蔥蔥。這是張謇于百年前親手所植,一株開白花,一株開紫花,兩相輝映,浪漫成趣。
1903年,張謇前往日本考察實業和教育,通過參觀日本的博覽會和博物館,受到啟發,回國后便竭力倡議創辦博物館。1905年,張謇上書清朝政府學部,提請設立博物館,在其《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等奏議中,充分論述了博物館的宗旨和意義,國家博物館的籌建到地方博物館的規劃,并對博物館具體的業務工作,如館址選擇、博物館管理,文物標本的征集、保藏、陳列、講解,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博物館理論體系。他認為,博物館可以“覘古今之變遷,驗文明之進退”,如今這一建館理念被后人所傳承和發揚,“文博之鄉”的美譽也響徹中華大地。
從1905年,張謇創辦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到1985年建成中國第一座紡織專業博物館南通紡織博物館;從上世紀90年代,沈繡博物館、藍印花布博物館等一批專業博物館建設完成,到20世紀初,一批國字號博物館如珠算博物館、審計博物館、慈善博物館的興辦,再到2022年啟東博物館成功備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備案博物館30座,包括國有館21座,非國有館9座,國家一級館1座、三級館6座。
2001年底,南通市委、市政府作出構建環濠河博物館群的決策部署。經過10年創建,2011年,環濠河博物館群入選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成為展示江海特色文化的一個靚麗高地。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并指出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張謇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堅定“四個自信”。南通博物苑深入踐行總書記的囑托,實施提升工程,創新開展文博活動,于202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為講好張謇故事,弘揚張謇企業家精神,博物苑還精心策劃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張謇”主題巡展,該展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2021年度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匯聚團結之力 協同共促發展
在環濠河博物館群的基礎上,2019年12月,南通13家博物館聯合成立環濠河博物館群聯盟,通過資源整合互通,提升博物館群整體實力?!安┪镳^群,不是一群博物館,而是它們之間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滋養土壤和發展氛圍。也基于此,我們通過建立聯盟,加強博物館之間的聯動性,更好地發揮博物館職能?!蹦贤ú┪镌分魅味偶螛繁硎?。
新時期下,在市文廣旅局的指導和推動下,結合各縣(市、區)博物館的特色亮點和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南通文博事業迎來一次更新、更強的聯動聚集。2022年3月14日,南通博物苑、審計博物館、南通中國珠算博物館、南通中華慈善博物館、江蘇省江海博物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共同發出倡議,成立南通市博物館聯盟。此次聯盟由全市備案博物館、部分非正式博物館以及與博物館事業發展相關的部分高校、文化研究機構、文創機構等自愿組成,以強化館際合作、促進資源整合和推動創新發展為理念,以提升博物館館藏、研究、展覽、教育、人才、文創等核心競爭力為己任,聚力推進南通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更好助力“強富美高”新南通建設。
“博物館的文化力量是潛移默化的。從張謇先生創辦博物苑開始,到現在成立全市博物館聯盟,我們將持續做好帶頭作用,聯合全市文博人,以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的力量,助力實現博物館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倍偶螛繁硎?,聯盟將統籌協調推動博物館資源共享,積極搭建館際合作交流平臺,通過互借藏品、互換展覽、聯合舉辦活動、聯合培養人才等多種方式,加強在藏品、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實現聯盟成員之間的共建共享。
據悉,南通市博物館聯盟成立后,今年將舉辦南通市博物館講解員大賽、文創設計大賽等多項賽事,推動業務水平的共同提升;此外,還將組團參加“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整體展現南通“文博之鄉”的風采。
開拓創新之力 激活文化遺產
今年4月,南通各博物館因疫情而閉館,原定的線下展覽、活動暫被擱置。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感受文博魅力,探索文化傳播新模式,博物館在各自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出“云逛展”活動,利用VR全景技術,還原展陳現場??v覽全局、細看詳解,市民只需點擊、滑動屏幕,便可身臨其境,從各個角度欣賞各類館藏和陳列。
當前,在持續抓緊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各文博場館有序恢復開放,線下新展穩步推進;與此同時,線上“實景漫游”形成常態。在“南通博物苑”官微平臺,館內館外一覽無余,3D精品文物精致生動,珍藏古韻云解說深入淺出;“海安博物館”官微上,云上海博引領深入館廳,從文物庫到韓公館、新館展陳,從靜態圖文到動態游覽,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如東縣博物館”線上展廳擁有平面和三維雙重導圖,多情景互動提升用戶體驗感。
為創新激勵機制,激活博物館發展動能,2019年9月12日,市政府印發《環濠河博物館群整體提升實施方案》,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據悉,2021年,全年環濠河博物館群完成參觀接待人次180萬,同比增長45%,完成環濠河博物館群綜合目標考核,實現了政策落地。
2020年3月12日,南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南通市財政局、南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印發《關于在環濠河博物館群國有博物館中開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工作的通知》,此項工作在全省屬率先推出。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各博物館依托館藏文化、文物資源要素進行再創作,產生了包括具有創造性的臨展特展、服務公眾的社會教育項目和文化創意衍生產品以及具有文化內涵、科技含量、實用價值的數字創意產品等多種形式文化創意產品。
2022年5月,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會同省相關部門,正式出臺《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南通建設“文博之鄉”納入改革方案,進一步推進全市博物館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
為了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打造特色文博品牌,今年,南通市文物局組織開展相關評選工作,并公布“愛國企業家的典范、民族企業家的楷模、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張謇”“框梁檔珠亦生動——中國珠算文化展”等10個展覽為2022年南通市博物館精品展覽項目,“‘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張謇’智慧課堂”“青出于藍——國家級非遺南通藍印花布研究項目”等10個教育項目為2022年南通市博物館教育示范項目,《中小型專題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點、線、面、體”——以南通中國珠算博物館為例》等14篇論文為2022年南通市文博優秀論文。
貫通融合之力 賦能文博事業
在可持續的發展進程中,南通博物館已不再局限于“典藏人文自然遺產”的定位,而是與城市旅游、研學緊密融合,挖掘其內核價值,將職能發揮最大化。
在江蘇省“喜迎二十大 見證新江蘇”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中,南通入選的2大線路均把博物館融入其中,擴大博物館里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傳播,打造優質文旅品牌?!案形蛳荣t實業報國”精品線路,以南通博物苑為起點,經中國珠算博物館,到中國近代工業遺存第一鎮唐閘;再到海門張謇紀念館,最終前往疊石橋家紡城,張謇先生憂國憂民、實業興邦的愛國精神不言自明;“低碳濱海紅色搖籃”精品線路以南通啟東抗大九分校紀念館為起點,設如東海上風電廠、洋口港、金蛤島、小洋口景區、灘涂圍墾史陳列館、海安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鹽城射陽華中工委紀念館、丹頂鶴濕地生態公園,最終抵達濱海海上風電廠,濱海一帶的紅色情懷此起彼伏。
經過歲月洗禮的文物有著一個個無聲的故事,如何把文物故事講得更生動,更具特色,南通紡織博物館給出了很好的答案。2022年1月1日,“傳統@現代——民族服飾之舊裳新尚”(巡展)在南通紡織博物館開幕。作為中國第一座紡織專業博物館,南通紡博一改傳統的線性敘事方式,以場地本身的風格特色進行在地化設計,提升展覽整體呈現效果的同時,賦予紡博新的活力,吸引觀眾再次走進這座“紡織大觀園”。
作為“游”與“學”的有機融合體,教育研學也是博物館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南通博物場館積極組織和策劃各類專題講座、親子活動、青少年志愿者講解活動,吸引全市大中小學生參與博物館研學活動。目前,南通市環濠河博物館群入選江蘇省博物館研學基地,包括南通博物苑、審計博物館、南通中國珠算博物館、南通中華慈善博物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南通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南通市沈繡博物館、南通風箏博物館等8家。今年,海安市博物館王敏、崔益湫,南通市審計博物館徐輝,如皋市紅十四軍紀念館王雪梅4人入選江蘇省第二批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為打造南通“博物知旅”助力賦能。
(記者楊鎮瀟 沈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