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提交申請材料,到救助金發放到手,僅用了5天時間,真是太感謝了!”賈汪區大泉街道崮西村村民趙某接到民政部門送來的3000元救助金,他激動得熱淚盈眶。
這是我市探索創新“信用+社會救助”工程,聚力打造“七日辦結、應救盡救”信用救助特色品牌的一個生動縮影。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社會救助工作?在日前召開的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視頻會議中,重點對2022年任務進行了部署,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完整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建制度、兜底線、促改革、強能力、防風險”的工作思路,著力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
完善機制措施 推動社會救助更有力
社會救助是一項保民生、托底線、促公平的“暖心”事業。
去年,全市社會救助工作按照鞏固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任務要求,著力構建分層分類社會救助保障體系,由市民政局牽頭起草了《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若干措施》,著力織密民生兜底保障網。
2021年,我市城鄉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650元調整到670元,城市特困供養標準由每人每月1510元調整到1579元,連續九年提高;全市城鄉低保補差金額分別為每人每月447.17元和442.69元,補差率分別提升至66.74%和66.07%;低收入家庭中符合條件殘疾人和醫保部門認定重特大疾病人員,1438人納入重病單人保、1572人納入重殘單人保,救助保障范圍適度擴大……
今年,我市將針對當前社會救助領域存在的突出短板弱項,進一步規范救助幫扶,完善主動預警機制和常態化幫扶措施。
通過加強預警監測平臺建設,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和數據壁壘,對困難對象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致貧風險進行排查監測及時預警、核實并開展救助,并健全線下走訪排查機制,及時準確了解困難群眾的家庭基本生活、收支狀況、生產經營情況等。
同時,通過進一步規范、優化社會救助工作流程,制定低保、特困和臨時救助業務辦理流程圖,以社會救助APP為依托,積極推行社會救助全流程線上辦理,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堅持創新驅動 推動社會救助高效率
“我雖然身處困境,卻感受到了滿滿的愛與溫暖?!钡靡嬗谏鐣戎叭蠡ブ惫こ?,銅山區漢王鎮北望村村民李永剛去年獲得7次醫療補助,合計24180元,切實減輕了生活負擔。
據了解,以村民醫療救助為重點的群眾互助金、以“救急難”為主要內容的村居互助會、以“掌上辦”為主要手段的群眾互助APP,是我市創新基層群眾幫扶模式開展的社會救助“三大互助”工程。
去年在銅山區一經試點,對全區352人進行救助,發放互助資金110.2萬元,平均減輕個人醫療負擔21.67%,享受報銷的家庭比例達到13.86%;臨時救助453人,單筆最高4000元,救助金支出117.3萬元,切實解決了一系列基層救助的薄弱問題。
今年,在總結試點的基礎上,我市將推動各地全面建立鎮(街)、村(社區)兩級群眾互助會,全面推開“三大互助”工程,有效構建基層互助的“綠色通道”。
近年來,我市不斷創新救助模式和措施,力爭打通制約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堵點,提高社會救助能力。
創新推行的“信用+社會救助”,把個人誠信承諾作為判斷社會救助準入的依據,簡化申辦流程,被列入2021年全省社會救助十大創新項目,今年將全面推行,進一步提高困難救助的時效性。
申請救助“一件事”改革,實現了臨時救助“一件事”一站式聯辦、一體化服務,今年,我市將在臨時救助的基礎上,拓展實施低保、特困供養“一件事”,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多一站式辦理服務。
此外,我市還將進一步完善“一窗協辦”工作機制,實現所有社會救助“一個口子貫通”,為困難群眾提供“不多跑、無遺漏”的窗口救助服務;穩步推進立體綜合救助模式試點,將“物質+服務”社會救助模式和“慈善+救助”模式結合起來,實施立體式綜合救助。
突破重點難點 推動社會救助更精準
聚焦精準救助,去年我市按照“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的工作原則,通過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完善動態管理機制,不斷提高社會救助精準度。
“我們通過數據變化繪制了困難群眾‘個人畫像’,切實做到‘凡困必幫、有難必救’?!笔忻裾稚鐣戎庁撠熑苏f。
針對特殊困難群體,今年,我市將抓實救助幫扶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對沒有納入視線的特殊困難對象進行動態排查、入庫和排除隱患;對入庫的特殊困難群體,利用系統生成“一報告兩清單”,關注重點對象,全程有效幫扶;對政策保障范圍之外的群體,采取完善政策或“一事一議”方式予以兜底保障并常態幫扶。
針對低收入人口,我市將按照《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實施辦法》,重點監測低收入人口相關社會救助政策是否落實到位,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生活困難,并將制定下發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幫扶政策,由各地民政部門牽頭,推動各有關部門落實,全面開展救助幫扶工作。
“讓困難群眾過上好日子是社會救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笔忻裾贮h委書記、局長吳彬表示,將堅持認真踐行為民愛民理念,多措并舉持續提升兜底水平、豐富基礎內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報記者 吳悠